关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01浏览次数:92

   
关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点
 来源:  人民出版社网  理论网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日前撰文指出,今天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有两类问题需要特别重视。一是小平同志已经提出过,但需要进一步论证以求完善的理论观点;二是小平同志已经破了题,但当时实践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还不能够展开充分论述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两类问题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意义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深化对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

  龙平平认为,共同富裕问题时下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最尖端的课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同时也把中国由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变成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国家。因此,怎样看待当前的贫富差距?当初的设计与今天的现实发展的关系如何?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振奋精神,更好地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14次提出要把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一个大政策定下来,都是在强调这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必要手段。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地域广大、千差万别的大国,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然后再解决发展起来出现的问题。

  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一直放在心上。1988年,他提出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大局”思想,指出,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到1992年春,邓小平和盘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说:“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他进一步归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年之后,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升华。他说:“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深化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就是要结合今天中国的实际研究解决好他晚年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高难度的课题。怎样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怎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逐步消除“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这涉及到许多敏感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共同富裕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过的大难题,但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值得期待。

  深入研究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的理论

  龙平平强调,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由邓小平破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但现在还在发展和完善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不能搞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成功的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怎样搞,是晚年邓小平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能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邓小平做了深入研究与阐述。1993年,他在与弟弟邓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现在经济发展的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提出四个坚持,以后怎么做,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怎么实现啊?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搞好四个坚持,我是打下个基础,这个话不是空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只有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是,市场经济怎样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怎样才能做到既搞活经济,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是邓小平留下的长期课题。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要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深化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

  龙平平指出,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邓小平思考中国问题的立足点是能让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这也是他最为牵挂的事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一个独特的、过渡性的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过去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小康阶段,也不同于现代化的阶段。按照邓小平的预想,这个阶段大概需要50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与传统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快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矛盾凸显期,如果搞得好,可以更好、更顺利地进入向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如果搞不好,就会使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严重化,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延缓我们的发展进程,在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丧失重要的发展机遇。这个阶段的重要性、独特性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来自于新生活带来的新需求、新矛盾。比如,怎样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太多,包括“小康文化”这样的概念可不可以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小康文化,等等。再如,小康以后怎么办?衣食住行解决了,基本生存无忧了,短缺经济消失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应该怎样生活,追求什么?小康生活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科学生活方式,小康社会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

  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研究

  龙平平提出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核心理论,其他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由此而展开的。我们今天认识的马克思主义,是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但它不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为基础的,因此,当邓小平同志提出这样的观点之后,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了。这是小平同志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观点的提出如此慎重,以至到晚年依然念念不忘、孜孜以求、反复论证的根本原因。应该看到,人类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地位、作用的正确认识一定是在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作用之后才能获得的,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究竟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有多大,我们还要观察、探讨。但是,无论如何,第一生产力确实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改变着我们的文化,以至最终要改变过去的一切。它要求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都要转变到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根本出发点上。比如,今天我们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把国家的发展、兴旺寄托在科学、教育上,这是根据第一生产力理论来的。

  21世纪,随着越来越快的高科技的新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将越来越显示出深远的意义,实践的发展也越来越要求我们对这一论断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究竟是什么?谁代表第一生产力?对今天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对我国当前现实的阶级、阶层状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认识?怎样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