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宣传部传讯(记者:杨阿姊邯 郭姜南 摄影:肖嘉禾 张梓晗)十月过半,但校园里依然有桂子的香气,学习正当时。在2021年10月21日下午2点30分,第十六届武汉市高校艺术节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威斯尼斯人wns2299cn官网版图书馆102展开。
此次活动由传承人彭翔华老师主讲,彭翔华老师主要研究童谣、民俗和风俗文化,在活动中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授着武汉童谣知识。“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有人的地方都有童谣,一个族群,可能没有文字,但一定有自己的童谣。”彭翔华老师说道。先不说别的地方的童谣,就说说武汉童谣。武汉自古就有种教育,名曰“诗教”,也就是诗歌教育。因为枯燥乏味的文字小孩子是不愿意去学的,于是便将诗词附上音调从而能够“唱”出来,便于小孩子感受到中华韵律。于是童谣这一概念也随之出现,童谣之所以被称为童谣,就在于句式简单、郎朗上口以及活泼有趣等特点。最重要的是,童谣并不是老师、学校等强制要求学习的,而是孩子们自己向长辈、同伴学的,向社会学的,是一种自发的学习。
(图片为学生参加“武汉童谣”讲座)
童谣不像古诗词那样要求格式严谨,它具有自主性、民间性、轻松性和娱乐性。个体要求范围也不似诗歌,它的受众范围更广大,更适合百姓传唱。不止是在古代,童谣在近代也有所发展。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部分教员也非常重视诗歌,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会刊。
童谣分类较多且复杂,可以按语言、按地区、按时代、按表达等分类,如果按童谣的内容和功能来分,统共分为七大类:游戏谣、成长谣、教诲谣、寄托谣、滑稽谣、社会谣、练语谣,彭翔华老师通过亲自示范这些童谣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知道了童谣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不同意义,就如抗战时有抗战谣一样。能够列入“非遗”行列中,不仅因为它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的体现,更在于连接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情感,台湾也唱童谣,说明了同歌同谣同一族是一家。
(图片为彭翔华老师演示“手指谣”)
徐明庭先生说过:“童谣是和方言、民俗、社会、教育、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等等有关的学科,是囊括古今“文史中外一体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我们更应当重视童谣知识宣传,不能让它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此次童谣活动,很好地宣传了武汉童谣,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武汉本地文化。其实,不管是童谣还是其他“非遗”文化,都应当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传承发展,保护“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