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金融与外资审计处一直以来,秉承着履职责防风险的审计理念,不断强化素质与能力建设,创新审计思路和方法,推进审计高质量发展。2018年某金融机构经责审计项目荣获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省审计厅优秀审计项目特等奖。勤勉务实、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是我们取胜之宝。
一、围绕中心、履行职责,科学谋划布局有目标
(一)确定多领域的审计目标
该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800亿元,全年营业收入58亿元,各类分支机构156家。在深度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对总部及部分分支机构重点开展金融政策执行、内控、信贷、票据、投资、财务等六方面审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推进深化金融改革,使金融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实施多项目的融合审计
融合式、嵌入式安排审计项目,将领导人经济责任、金融政策跟踪落实、国有金融企业改革、信息系统安全运营等审计项目相互衔接,实现审单位、审权力、审政策、审资金、审绩效的有机结合,达到高效审计。
(三)提供多专业的人才保障
根据项目特点,统筹调配审计资源,安排计算机、金融业务、财务收支、工程建设等专业人员参与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审计力量、审计组织的“1+N”审计,为项目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人力保障。
二、创新理念、统筹推进,深耕项目质效有实招
(一)统筹审计内容,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一是全面审计,突出重点。采取“以总行为龙头、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方式,重点审计内控管理、资产质量、信息科技等六大方面,开展穿透式审计监督。二是紧盯节点,查深查透。抓住“风险隐患”和“金融乱象”两个关键词,紧盯行业性、系统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点,深挖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揭示风险隐患。三是严格管理,确保质量。执行《国家审计准则》,保证证据材料的真实、完整和有效,审核人员全程跟踪指导把关。注重重要审计内容和重大案件线索的实施和突破,确保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审计目标有效实现。
(二)统筹审计方法,创新数据分析运用
创新大数据审计理念,完善“大数据+”金融审计的组织模式和审计方法。一是构建数据定期报送制度,打造金融审计数据分析新平台。数据采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近年共采集信贷、财务等数据400G、标准表146张,逐步建立地方金融行业数据库,形成电子数据存储标准和数据分析管理指南框架。二是构建大数据审计新模式,打造整体联动精准制导新格局。以“经验丰富的金融审计骨干+计算机中级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数据分析团队,采取审前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审中分散核查、集中研究的方式,开展跨业务、跨领域、跨系统数据的关联对比,实现对业务和资金的全流程穿透,精准锁定问题疑点。三是构建数据深度挖掘体系,打造金融审计质效变革新引擎。将金融大数据审计方法数据化、模型化、模块化,构建数据分析体系,以及时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深层分析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提高审计层次和质效。
(三)统筹成果开发,全力提升项目质效
一是加强项目总结分析,实现成果多面开花。挖掘项目素材,在案件线索突破、金融系统性风险、大数据审计分析、审计信息宣传等方面组织力量,深度分析总结,形成审计移送、审计专报、审计经验,扩大审计成果,实现“一审多果”。二是强化成果转化利用,发挥审计监督功效。领导人经责审计结果报送市经责审计领导小组;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纳入政策跟踪审计报告;信息系统审计情况,纳入信息系统审计报告;资本运营审计情况,纳入市国企改革调查报告;企业经营审计情况,纳入同级审报告,实现“一果多用”。三是注重项目实战训练,锤炼金融审计队伍。搭建专业审计小组,开展大数据、信贷业务、资本投资等多领域融合审计,呈现一批数据分析员、案件查处员、信息撰写员,实现“一审多能”提升。
三、立足监督、服务发展,发挥审计作用有实效
(一)严格审后管理,跟踪整改落实
审计查出内控监管不力、贷款用途不真实、财务管理不规范等违纪违规及管理不规范问题金额162亿元,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催收不良贷款本金和欠息5亿元。移送案件线索20余个,共有50余人次被问责处分,促进规范权力运行。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促进主管部门、被审计单位出台相关制度40余项,促进健全长效机制。
(二)服务政府决策,防范化解风险
撰写审计专报、每日汇报、政务要情、审计通讯等22篇,获省市领导签批20次,为党委政府决策报供参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三)注重宣传工作,扩大审计影响
注重从审计理念、创新方法、审计成效等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宣传,共在署、省网站和公众号、审计报、湖北日报、审计月刊等载体上发表信息和理论文章60余篇,扩大了审计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