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尼斯人wns2299cn官网版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者:jwb发布时间:2022-05-03浏览次数:386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办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的目标要求,推进产教融合工作深入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要求。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要求,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才能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产教融合是我校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我校是一所民办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具有校企协同育人、校城同频共振的传统基因,面临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挑战,只有抢抓机遇、借势借力、特色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本科高校建设中占一席之地。

二、基本思路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指导,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聚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生态的特色专业集群,创新构建校企“双元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产业(行业)学院”为载体的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校企互通、开放共享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条件平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任务

(一)融入区域产业生态,优化学科专业发展布局。对接湖北重点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跟踪新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打造“数字商务与管理”和“资源环境与智能化工程”优势特色学科,聚力发展环境与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现代商务服务、物流与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应用型专业集群。按照产业生态发展趋势整合现有专业、设置新专业,促进专业集群深度融入区域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单位职业能力评价作用,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设置调整专业的重要依据,保持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平衡。

(二)创建产业(行业)学院,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基于专业集群建设产业(行业)学院,吸引行业头部或重点企业参与,先期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产业学院、会计与审计行业学院、泛IT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创新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后续逐步向其他专业拓展应用,全面带动学校产教融合深入发展。产业(行业)学院重点探索推进四项机制建设:人才共育、任务共担、课题共研的校企合作机制;效益共享、成果共用、持续共赢的校企互利机制;双师双能、双岗双聘、双向流动的师资建设机制;组织互融、功能互补、共建共管的平台建设机制。

(三)坚持校企“双元育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以差异性、主体性和创新性“三性互融”为理念,以行业、企业与专业“三业结合”为载体,以创意的作品、创新的样品、创造的产品、创业的商品“四品递进”为方法,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特征、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面向学校各专业践行应用“五真”培养路径,即:面向行业产业的“真需求”“真问题”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让学生担当行业产业的“真角色”,在行业产业的“真场景”“真过程”中进行学习与实践。探索应用符合本专科不同层次特点的产教融合培养方式,在本科层次重点推进工学结合、学职衔接的实践教学改革,专科层次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并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

(四)突出社会需求导向,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标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行业职业技能国家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理实一体、面向能力、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层次,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导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成长内驱力;专业基础课层次,强化学生行业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行业职业专业认知体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领域技术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专业课层次,强化专业技术课程、产品(服务)开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职业发展方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设计研发能力、产业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构建见习实习、轮岗实践与顶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教学融入产业实践、专业实习对接实际岗位、毕业设计体现职业发展方向。

(五)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推进引企入教、课堂入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启发式、探究式等教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实操式等培养方式综合改革,基于企业任务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基于企业实际项目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基于项目任务实施过程校企协同开展教学活动。推行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及毕业论文的校企联合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业绩考评机制。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以信息化推进校企之间开放合作,整合校企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慕课课程、在线知识支持与在线教学监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广泛应用。

(六)聚合校企优势资源,开发产教融合课程教材。立项开展产教融合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引导行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深度参与建设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联合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共同编写应用型教材,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产教融合课程、教材和案例集,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和行业规划教材。

(七)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构建基于行业企业产品(服务)技术和生产流程的实习实训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一方面,充分利用区域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引企入校”,将企业工作室、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引进校园,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兼具生产、教学、培训、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的实验实训中心。

(八)推进校企双向互聘,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依托产业(行业)学院,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双向互聘机制,打造形成具备校企双重身份、承担校企双重工作、具有“教师”“工程师”双重能力的师资团队。探索实施产业教师(企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教师(产业教授)引进、评聘与使用机制。实施教师实践假期制度(脱产实践制度),支持教师承担企业实际项目工作,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完善“双师双能”教师评定和激励办法,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提升专业师资中的“双师双能”教师比例。

(九)促进城校共融共生,搭建“产学研创”一体化服务平台。立足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需求,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基地,组成联合科研团队,围绕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关键问题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实现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确保科研方向紧贴实践。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发挥共建平台作用,利用学校建成的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培训基地,为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发挥创业教育带动作用,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学院为抓手,构建高水平产创一体平台,培育“武工商”特色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助力“才聚荆楚”工程推进实施。

四、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全员共同参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意义重大,学校组成专门领导小组,协调推进产教融合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各教学单位要积极落实产教融合建设任务,提出本单位各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方案,报学校产教融合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并实施。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加快形成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十一)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学校通过经费、场地、人才和智力支持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制定完善支持专业与企业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标准规范和配套政策,建立规范有效的产教融合工作评价制度,制定具体可行的产教融合工作规范、考评标准和考评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促进产教融合工作深化落实。

(十二)不断探索创新,优化有效运行机制。各专业结合行业特色与专业实际,积极探索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找准兴奋点、挖掘双赢点、拓展合作项,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优化产业(行业)学院运行机制,建立产业(行业)学院框架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的办学机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