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喜爱的思政教师-记2015年学生最喜爱教师艾萍老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08浏览次数:255

       
                             图为艾萍老师 
    2012年我校思修课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的“到课率”、“参与率”比往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和老师的好评,整个思政教学团队得到了校督导、省督导的肯定。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他们明白了很多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也掌握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有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思修课学习,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好转,如我校有些学生高考失利,进大学后表现出愤世嫉俗和自暴自弃,但现在又重新燃起理想之火。有的学生则有醍醐灌顶的收获和喜悦:原来我们在享受充满暖意的生活时一直没注意他人早已在为此而竭尽全力;原来让社会国家更加光亮不需太多豪言壮语但却少不了每个公民尽责守法从小处做起;原来让自己脱胎换骨得到提升不需痛定思痛但却需朝夕改变点滴积累……
    学生的点滴变化的背后是思修教师的辛苦努力,我校思政课部艾萍老师就是思政教师中的一个典型。在取得这些成绩之前,思修课的全体老师面临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和怀疑的尴尬处境,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受西方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开始对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出现信任危机,许多学生认为政治课内容空洞、牵强,难以认同;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政治课内容只是说教,从心理上排斥、反感……认为思修老师上课光讲些大道理,忽略了他们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同时学不到什么东西。再加上思修课以及其他公共政治课的考试又比较容易过,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政治课形成了枯燥无味的心理定势。因而思想政治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是一门必修的公共政治课,是一门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人生课题的课,是一门启发心智、触及灵魂的课,却总是处在被忽视、被遗弃的尴尬境地,时有旷课或者上课时做其他事如玩手机、玩电脑、小声聊天。常常是老师在上面讲得万分投入,汗流浃背;学生则在下面自由活动,置若罔闻。这样,学生因是必修不得不来很无奈,老师精心准备无人睬很伤心,相关部门领导重视无效果也极焦虑。到底该如何去掉政治课的“说教”味,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课,而让学生重回思修课堂呢?
    艾萍老师认为: 思修课到底能不能启迪人的心智,触动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情操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在于教师是否能紧贴时代特点,灵活组织上课内容和形式。但要让一百多个思维活跃、思想己经走向独立的学生在短短的几十个小时上课时间就接受一个只在三尺讲台上才见得到的课程老师对他们思想的影响,这又谈何容易!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努力寻求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通过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如:使用声色并貌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真人真事纪录短片、组织课掌演讲与讨论、开展课后调查等,进而全面运用启发式、陶冶式教学。其次,在每学期雷打不动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对于一些难题,大家互相切磋探讨,集思广益;还特别重视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及资源共享,这项制度为思修课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后,就是努力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这门课。
    如今的孩子们成长于“读图时代”,更容易接受直观易懂的声像资讯。而用于辅助教学的多媒体具有生动直观、信息量大、效率高等优点,能够使深奥、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在艺术氛围下创造出感人的教学情境,的确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艾萍老师经常在网上和书店大量搜寻和购买大量相关的影视资料,所制作出来的精美的课件再配以生动贴切的讲述让学生对思修课耳目一新。如讲解“理想与信念”这一专题时,上课老师利用课前时间播放 “没有四肢的生命”(Life Without Limbs)组织创办人尼克•胡哲的演讲,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人生震撼与思考,反思什么是自己所拥有的和什么是自己所欠缺的。这段视频所起的作用正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中的三两声拨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真切体会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而回归教学的本质: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寻找正确答案。再如讲到开设思修课的目的时,引用南丁• 格尔名句“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并播放相关视频, “90后”们被深深地感动并一扫颓废劲个个热血沸腾——不再是极力去逃避周遭的社会现代化历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而是进一步明确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身上所担负的重任以及自己的努力方向。正是这些特色鲜明的教学素材组织让冰冷的理论拥有了温暖、触动人心的力量,将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春风化雨般地传递给学生。
    早有“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如今课堂人数众多、专业也各不相同,艾萍老师因材施教,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尽量从与他们专业有关内容讲起,引发他们的兴趣。如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一专题时,对艺术系的学生,会由油画《驼峰航线》引入讲解抗战爱国方面的内容;对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则介绍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北斗系统;对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则重点介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困难。这样,他们不仅更深刻地理解“强者自强,尊者自尊”,还主动从自身出发,思考如何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艾萍老师还要根据学生们的课堂反应,灵活调整教学形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如有的学生主动性很强,会在课后搜集到老师没讲的而他所关注的内容,整理后要求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而老师恰恰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这样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中间流行的、社会上被关注的新生事物就能被课堂所用,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艾萍老师认为空洞、抽象的灌输对于政治课来说是致命的伤害。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很多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学习没有一点乐趣,自然也就在课堂上不理不睬了。所以艾萍老师竭尽全力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较为轻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探寻意识。尽量将传统讲授法与学生演讲、写观后感、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用精讲为学生腾出了更多讨论、研究和考察的时间,让他们当主角。这种探究型教学模式带来的是一个更为“立体”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观察能力。如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自己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今非昔比的变化,学生就自然地明白了“社会建设”这个命题。还有新疆的学生介绍了家乡的彩棉种植成就和深加工不足,自豪中又带有遗憾,最后立志将来要把所学的专业与彩棉结合走出一条新路。又如在“爱情与人生”这一学生感兴趣的专题,通过引导学生做详细的问卷调查以及阅读典型的事业有成、婚姻幸福的人物传记,他们树立了更加健康正确的婚恋观。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通过这种大课堂,彰显了个性,交流了信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触动心灵的甘泉;老师们也因此更了解学生,倾听了学生的心声。
   “宝剑锋从磨砺出”,艾萍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真心喜欢思想政治课,从中终生受益, 在台下兢兢业业苦练教学功底。比如为了准备讨论课,艾老师就广泛阅读、更新和深化原有的知识、努力培养发展的眼光和观念、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艾老师认为只有老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敏捷的思维,才能在课堂上更有效的把握讨论的方向,控制讨论的节奏,并对学生的疑惑及时反馈。不过艾老师同样认为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提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不是迎合学生,本质上是要在精神上平等地对待他们并负责任地去引导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句话: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爱学生;如果你不关爱学生的话,我劝你最好不要从事这个职业。大一的学生虽然已成年,但他们仍然是“孩子”,需要老师的尊重了解与扶助。对于艾老师来说,这不仅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而这个事业是将 “人的培育”而非“知识的传递”作为教学目的的。如今的孩子们自我意识较强,不愿听别人说教,容易否定他人;容易孤立片面地思考问题,缺乏对事物的深层认识;信息时代纷至沓来的外来思潮又使之出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在生活中他们因面临很多困惑和矛盾(学习就业压力、家庭感情纠葛、经历于转型社会等)而感到迷茫,但他们渴望成长,他们需要有人了解,有人倾诉,有人解惑,有人帮助。而思修课老师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人,老师们也正是借由这些孩子们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课堂这个平台使“教学相长”得到了最佳诠释。当然,如果老师们责任心不强,没把教学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来施展,没有陶行知所描绘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样的课题的,也是不可能去尊重学生的不同选择的,更不可能提升自我。一门学科带给学生最大的收获就在于其深邃的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肯定。正如艾老师某班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我们最喜欢的老师也许并不是学识最渊博的,但一定是有着人格魅力的人。” 这是对艾萍老师最好的肯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