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档案编研  他山之石

档案展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浏览量:594发布时间:2019-04-26


 

2016-11-12 13:18:11 档案管理20166

 

管先海  刘夏楠  白桦  亓晓华

 

:文章对近年来档案展览中存在的档案味道不够浓、现代技术不凸显、网上展览不成熟、二次开发不充分、档案保护不科学等五个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档案展览;问题;对策

档案展览是国家档案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档案宣传和利用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扩大档案工作影响、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1949年以来,我国档案展览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停滞期(1966年至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和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四个时期。与此同时,档案展览在形式、主题、时间、场地、受众、举办方等方面分别出现了传统到创新,实物到虚拟”“大众到个人,普及到特色”“短暂到永久,时段到实时”“固定到流动,室内到域外”“限制到开放,有限到无限”“一家到多家,独立到合作的发展变化,成为了沟通档案与公众的最佳方式。[1]但是,档案展览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临时性、任务性办展多,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低水平重复办展多,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高质量展览少,等等。笔者仅就近年来档案展览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问题之一:档案味道不够浓

近年来,我国档案界对举办展览情有所钟,相沿成习,既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量和利用率,又大大促进了档案征集工作和场地、设施建设,还大大促进了社会档案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可谓一举多得,功德无量。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宫密档真迹展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孙中山先生墨迹展、北京市档案馆的让昨天告诉今天——北京商品票证展等等,可谓是档案味极浓的精品档案展览。同时,也应当看到,类似上述称得上精品的展览在所有展览中所占比例很小,反映、歌颂近十几年、七八年甚至一两年来社会建设成就的展览比例太大,而且多是仓促上阵的掺水过多、粉饰政绩的应景之作,存在着浮躁化、浅表化的倾向,缺乏一种应有的极富档案味的真实感和厚重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好操作,见效快,容易出成果;二是歌功颂德,领导高兴,办展经费好解决。

档案展览要想办好办出特色,具备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魅力,必须要有浓烈档案味和历史厚重感,必须要考虑所用材料的质量和分量。如果档案展览不符合档案身份,整日找不着北,弃档案宝藏而不用,乐此不疲于一些只收一时廉价喝彩的速食快餐,到头来只能砸自己的牌子。因为观众参观档案展览是冲着可以还原真实历史、唤醒模糊记忆的档案而来,渴望走进时空隧道,渴望与历史老人对话,渴望见到在别处见不到的东西,渴望得到心灵的震撼和升华。

笔者认为,档案展览要想极具档案味道、凸显档案特色,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一是展览选题要凸显档案特色,使其区别于博物馆的文物、标本和图书馆的知识文献;二是体现展览题目的档案材料要充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三是展览的时机和切入点要选好。例如,北京市档案馆为纪念国家改革开放20周年举办的让昨天告诉今天——北京商品票证展,走出了描摹、图解眼前莺歌燕舞大好形势的老套路,展品是馆藏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当年人们所熟悉的政府文件、各种票证样品等,形象地再现了紧缺经济时代的真实情况,可谓视角独特、以小见大的档案味极浓的匠心独运之精品展。[2]

2 问题之二:现代技术不凸显

近年来,实体档案展览多以单一的图片加文字或静态实物档案展览为主,声、光、电、图等多媒体现代高科技技术不凸显,不能更加清晰准确地呈现档案展览主题,受众的参与度不高,展示效果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多媒体现代高科技技术在实体档案展览中的综合应用,发挥好其对实体档案展览的助推作用。具体来说,一要在档案展览中综合运用多通道立体环幕系统(适用于布置主展厅及重要展区,在内容上适合播放历史性、记录性较强的影像。例如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使用该系统展示陆家嘴金融城的发展概况、区位、交通和未来规划等[3])、4D影院(适合展示档案背后的故事,通过特效给予观众刻骨铭心的感受,如南京大屠杀影片等)、裸眼3D技术(适用于厅内展示视觉冲击效果和进行展前宣传,尤其是户外宣传)等多媒体现代高科技显示技术;二要在档案展览中综合运用全息幻影成像系统(根据反射介质和反射方式的不同分为360度全息投影和180度全息投影和幻影成像,180度幻影成像系统适合单面展示,如大庆石油科技馆利用幻影成像系统模拟公司高层人物开会探讨未来五年规划的场景等;360度幻影成像系统适合展示单件的、需要强调细节和内部结构的展品,如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在浦东开发开放展中应用360度幻影成像系统展示了汽车新品等[3])、空气成像技术(适用于相对静态的场景展示,如世博会广州馆门前厅运用空气成像技术展示出真人比例的公关小姐等)等多媒体现代高科技演示技术;三要在档案展览中综合运用互动投影系统(根据成像界面的不同可分为墙面、地面、桌面投影系统等,地面互动模拟系统适用于展出简单景观,墙面互动投影系统用于互动展示大幅珍品,桌面互动投影系统可以结合沙盘模拟地理状况。如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使用墙面互动投影展示鸦片战争时的市井风情、帝国侵略场景,用桌面投影互动沙盘展示罂粟的分布与传播、西方向东扩张过程、广东鸦片集散地分布情况等)、虚拟翻书技术(适合展示文书材料类档案,如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使用电子翻书系统展示该馆多年开发制作的浦东城市记忆项目中浦东的老地名、古木、古建筑等图文资料[3])等多媒体现代高科技互动技术。

同时,在档案展览中综合运用多媒体现代高科技技术时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在选择技术设备时要根据本馆资金状况量力而行,切忌出于攀比心理造成资金浪费;二是要从展品、展示主题以及观众感受的角度出发将各种技术巧妙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三是设备的获取灵活采用购买和租赁方式,长期和永久性展览可直接订购,临时性展览可选择租赁方式;四是购置相关技术设备之后要注意维护和更新,以保证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功效。[4]例如,20137月郑州市档案新馆承办的《郑州记忆——郑州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展》,以照片、文书、专业、音像、实物档案及图书报刊资料为展示内容,综合运用了诸如投影互动、内发光字、互动桌面、触摸查询设备、幻影成像、投影沙盘、幻灯片、电子翻书、感应互动播放、弧幕播放、电子留言等多媒体现代高科技技术,全景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了郑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凸显现代技术的经典档案展览案例。[5]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在档案展览中适度应用多媒体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对丰富展览形式、活化展览内容、拓展展览空间、激发受众群体参观兴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若过度使用,则容易喧宾夺主,冲淡文字、照片等原生态档案展品的吸引力,降低展览的历史厚重感,使其失去档案味。因此,对多媒体技术应做到理智选择、适度应用,力争实现多媒体技术手段与档案展览主题内容的高度融合与统一。[6]

3 问题之三:网上展览不成熟

网上档案展览是档案工作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以不受时空限制、生动形象、灵活性强等特点不断彰显着自身的优势,为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当前,我国网上档案展览已初见成效,但是还不够成熟,在选材、选题、组织形式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有效的档案信息传递提升展览质量,拓宽选题、丰富选材,强调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上展览的充分有机融合,以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助推档案展览作用的延伸,都将有助于优化网上档案展览。[7]

陈丽萍通过对档案网上展览栏目调查认为,网上展览不成熟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单调、信息量小,且偏向政治形势,关注民生不够;二是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交互功能没能得到很好运用;三是更新速度慢,宣传力度弱。究其原因,一是对档案网上展览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是跟风办展,没有认真去做;二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范来指导档案网上展览建设;三是资金匮乏、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网上展览的发展。针对问题,陈丽萍提出四大对策:一要重视从宏观角度提高档案网上展览建设水平,既要提高对档案网展重要性的认识,又要在档案法律法规中规范档案网展,还要加强对档案网展规律研究,制定档案网展发展规划;二要重视做好档案网上展览的策划工作,既要注意抓住时机灵活选题,又要结合所藏资源灵活选题,还要考虑针对某一专业群体提供专门的档案网展;三要注重加强档案网上展览的网页设计,包括色彩调配、导航体系、访问速度、链接等方面,既要和谐大方、便于使用,又要展品典型、文字精练;四要注重通过打品牌战加大档案网展宣传力度,既要注重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将宣传贯穿档案网展全过程,又要注意扩大档案网展的影响深度,考虑将档案网展制成书籍、光盘等实体形式加以保存、传播。[8]

刘婷、高研、程熙认为,网上档案展览应有效运用Web3D技术和360度全景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使档案展览突破地域、时间等条件限制,将现实中的实体档案展览以三维立体的效果呈现于网络,以更加生动、立体、交互的方式呈现在网络用户面前,促使网上档案展览以其丰富的视觉效果、充分的互动效应、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其中,扩大网上档案展览的影响。[9]例如,青岛档案馆借助3D虚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出了虚拟展览,在青岛:1945日军投降仪式的台前幕后这一专题展览中,虚拟展厅分为照片资料展厅、报纸资料展厅、档案资料展厅、电影厅四个区域,通过原始的档案、照片和电影,介绍了1945年美军在青岛登陆接受日军投降的历史。[10]

4 问题之四:二次开发不充分

档案展览举办期间的展览宣传图册、展览讲解、展览互动活动等,以及展览结束后依据展览内容制作的图书、音像、网上展览等一系列以档案展览为基础的再利用,统称为档案展览二次开发。档案展览二次开发是基于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再开发再利用的、可以延伸公众对展览美好记忆的、实现档案部门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展览过程中的二次开发,主要包括展览宣传图册、展览讲解、展览互动活动、流动展览、电化教育等;二是档案展览后的二次开发,主要包括传统档案展览产品、网络档案展览产品、个性档案展览产品等。

据笔者了解,虽然绝大数档案展览都根据各自情况,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二次开发;但大多存在二次开发不充分、传播效果不理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档案展览二次开发呢?笔者认为,一要做好档案展览过程中的二次开发,以辅助展览本身更好地将档案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展览宣传图册既要做到内容翔实、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更要从眼球效益方面加强攻势,将展览最引人注目的东西着重渲染,以激起大众参观欲望。档案展览讲解既要做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还要有历史根据,符合客观事实,以帮助观众增加兴趣、掌握重点、加深理解。展览互动活动既要做到针对参观观众、依托展览主题,又要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诸如学术报告会、座谈会、讲座、征文、笔会、藏品鉴定以及展览中所涉及和反映的人物讲述亲身经历等,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互动。流动展览既要做到面向大众、面向学校,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又要做到主题多样、形式新颖、规模适度,以扩大档案展览的受众面和影响力。电化教育要充分运用录音、录像、电影、光盘和幻听等视听技术,通过一定场合将有关的宣传教育内容声像并茂、直观形象地播放给观众,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二要做好档案展览后的二次开发,以延伸观众对档案展览的记忆。既要做好图书、画册、光盘等传统档案展览产品的开发,或将展览的照片、展览所讲述的历史背景撰写成书,或将展览过程配以背景故事制成光盘;又要做好网络档案展览产品的开发,让展览效果在网上得到完整保存,使档案展览成为永不打烊的展览;更要做好集中展览文化精髓、适应当今收藏风潮的如个性化邮票、门票收藏、展品收藏等个性档案展览产品的开发,可以针对展品开发限量的个性化邮品做成纪念封、邮册等,也可以提供同一主题的档案展览门票或者当年举办的系列展览门票的限量精美收藏版,还可以将印章拓片装裱、加衬、封框编号等。

应当强调指出的,在展览成果开发中要注意保护档案展览的各项知识产权:一是在展览成果开发过程中要先行咨询法律专家,将相关知识产权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二是展览成果开发过程中要和涉及到的相关方面签订正式的包括产品使用期限、使用权限、使用范围、再开发等问题的法律协议和包括信息使用范围、信息加工程度等问题的信息开发协议中;三是在展览活动、文化产品以及信息推向社会之前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避免被模仿;四是遇到侵权问题应在相关法律的保护下积极主张自身的权利不被侵害。[11]

5 问题之五:档案保护不科学

如果说展品是档案展览的主角,那保护工作就是化妆师、照明师等幕后工作者,主角离不开他们。[12]做好档案展览中的科学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据笔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档案展览或多或少地存在档案保护不科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档案的安全。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在档案的展览过程中科学有效地保护档案,必须从展览工作的全局考虑,将展览工作看成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注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各环节间的衔结,系统而全面地把握整个展览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程科学保护体系。

一是展览前要做到统筹规划、防范未然。要科学设置包括档案展品的选用布置、进出管理、安全检测等各方面规划的档案保护模块,要对档案展品自身状况做好检验并提前拟好保护方案,要对展出档案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档案进行分级保护,要对档案在展览过程中的各种保护条款进行明确化、制度化以在制度上保障档案展品的安全。

二是展览时要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即在展览的过程中要注重展品的动态变化,密切关注其在展览过程中的状况,并根据其自身状况对其进行无间断保护,以控制其健康状况,达到保护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在展览之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保护工作:一要注意做好展览过程中的防光工作,在光源选择上尽量采用那些不含或少含紫外线的、对档案损坏较小的光源,在光照强度控制上尽量采用一些相应的减少弱化措施,在光的照射角度上尽量避免光照直射展品,以减弱光照对档案的影响和破坏;二要注意在展览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对展区的温、湿度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三要做好展览过程中对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在展区选址时尽量选择那些远离高污染的地区,在展览的过程中注意做好展柜的密闭工作,同时做好对展区环境的监测和空气流通工作,以保证展区空气质量;四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要注重制度保障且有明文规定,要在展区设置足够安保人员和安保设备,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时刻关注展品、确保展品安全。

三是展览后要做到检测修复、及时补救。即展览结束后对展品档案进行全面检测,并对有所损坏的档案采取及时的修复,以及时抢救档案财富。具体来说,一要对展览结束后的展品进行全面检测,并对照展览前所作的检测登记中的各项指标,找出损伤较为严重的档案,并随之做好展览后的检测登记;二要对损伤的档案进行修复,尽可能地使其恢复到展出前的状态,并撰写修复档案以记录损伤档案的修复情况;三要对此次展览的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展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圆圆.1949年以来我国档案展览概述[J].档案学研究,20096):5053.

[2] 姜之茂.档案展览要有档案味”[J].档案学通讯,20035):8688.

[3] 王庆.尝试应用新的展示技术解决档案展览中的老问题——以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展为例[J].上海档案,20115):710.

[4] 高妍.新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应用研究[J].兰台世界,201411):1112.

[5] 石华.声、电、图等多媒体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郑州记忆展》为例[J].档案管理,200443233.

[6] 赵春丽.论多媒体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适度应用[J].北京档案,20129):2325.

[7] 李颖,平现娜.优化网上档案展览的思考——基于省级档案馆网上展览的分析[J].档案管理,20131):3032.

[8] 陈丽萍.对国内网上档案展览的调查与分析——以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调查网站为研究对象[J].档案管理,20094):4344.

[9] 刘婷,高研,程熙.虚拟现实技术在网上档案展览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25):4749.

[10] 张梅花.青岛档案历史知识库、青岛档案信息网三维展厅启用[J].山东档案,20106):32.

[11] 王贞.档案展览成果开发工作研究[J].北京档案,20104):2224.

[12] 江涛.档案展览中的档案保护[J].档案与建设,20078):1719.

 

(作者单位:濮阳市档案局来稿日期:2016-08-2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