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发展规划

威斯尼斯人wns2299cn官网版“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量:1512发布时间:2016-09-29

 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的拥有数量从根本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提升实力、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国家、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十年纲要精神,依据《威斯尼斯人wns2299cn官网版“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我校“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十二五”以来,在董事会和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坚持一手抓教学规范,一手抓内涵建设,学科专业稳步发展,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在教学基本规范、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二五”回顾

  (一)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由最初的9系1部,到目前的9院1部,形成了突出“工商”,管、工、经、文、法、艺等多学科“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涵盖六大学科门类、16个一级学科,设置33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及多个专业方向。

 经过多年的内涵建设,学科专业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目前学校拥有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学科被确定为“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5个省级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高校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同时学校也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单位。

 (二)教师队伍实力增强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等,加了博士学历教师和有实践经验教师的引进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2人,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不断改善

 

 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境)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及行业企业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或企业导师,充实了教师队伍。

 (三)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按照“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原则,多次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探索不断深入。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改革,高等数学进行分层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课教学按照“削枝强干”的要求,强化核心课程建设,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内核。大力倡导启发式、案例式和研究式等创新授课方法,改变了单纯闭卷考试形式,尝试增加口试、课程论文、开卷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探索三层次(实验、实习、实战,简称“三实”)的实践教学。制订了专业各阶段实践教学规范与要求,细化了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调整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专业实习校内基地建设,落实校外职业实战合作单位,推进优质“三实”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培训,开展了创新学分的认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制度完善,机构较为健全,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障。

 (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在师资队伍、教学经费、实验实习条件、图书资料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五)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在2016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学校综合排名和最佳专业排名均位列湖北省前3名。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及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1项,省部级奖项378项。法学专业司法考试A证通过率2011年~2015年均在40%以上(全国平均通过率10%左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导游资格证持有率达到90%以上;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考研上线率在20%以上。据第三方调查显示,2015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9%。历年来为社会输送了3.6万余名应用型合格人才。

 二、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思路

 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方针,以服务于湖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实特色专业、优化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整合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到2020年,经济、管理类学科要做强做优,引领发展;工学类学科要利用资源优势,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文学、法学类学科要拓展优势,创新发展;艺术设计类学科要实现艺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加快发展。按照“国际商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和“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所涉及的相关学科专业集中优势,加大力度,重点建设。

 三、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一)学科建设目标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我校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应尽快凝练各学科方向。重点建设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新闻传播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基础较好的学科,力争建成1~2个省级重点学科,形成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将金融学、设计学、物流管理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予以支持建设。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为我校申报硕士点奠定基础,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国际商务、新闻传播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三个专业类别中实现专业硕士点零的突破。

 (二)专业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将本科专业数控制在40个左右,保留少数特色专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16,000人左右,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善的专业框架。

 1.新专业建设目标

 主动适应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力争在2020年,调整专业结构,坚持工商特色,新建6~8个市场前景好、社会需求旺且有利于形成特色学科专业群的新专业。

 2.传统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为布点较多的省控专业,其中法学、生物工程为2015年就业红牌专业,英语与工商管理为就业黄牌专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转型发展,学校已立项金融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八个专业为转型改革试点专业,将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加强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专业的融合等方面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3.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建设,如工商管理、新闻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物联网工程、环境工程、产品设计等,建成8个左右的优势特色专业,即在全省民办高校、人才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力争建成省级重点专业3~5个。

 同时将会计学、金融学、网络与新媒体、会展经济与管理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列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我校专业建设新的增长点。

 4.引入专业退出机制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招生、就业等为导向,淘汰办学水平低、就业情况差的落后专业,形成专业建设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专业集群建设目标

 继续完善落实我校“现代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信息工程类”、“环境与生物工程”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五个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加强中期检查和指导。

 专业集群的本质是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强调专业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着力解决专业设置和优化问题,特别是龙头专业确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适应专业集群教学需要的“双师”队伍建设等问题。

 (四)本科教学质量目标

 继续推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我校工商管理、新闻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物联网工程、环境工程、产品设计等专业中,力争获得2~3个民办高校省级重点专业;在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中,力争获得1~2个民办高校省级重点工科专业。

 (五)核心与网络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三期完成所有200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打造贴近行业企业需求的核心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建设40门慕课课程,推进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选,力争9门课程入选。

 (六)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目标

 在我校已经获得的省级重点平台基础上,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梯次推进,争取将经管与环境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升级建设成国家级平台,新建艺术、物流等省级重点平台,同时建设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七)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每年新建教学团队6~8个,争取省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

 (八)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和教务部门对项目的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及时将教研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在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中起到推动作用,争取省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同时争取每年6~8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

 (九)实验实践条件建设目标

 完善各专业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各学科综合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力争五年之内,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7,000元以上。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力度,力争到2020年,校外稳定实习基地达到200个,其中深度合作的实习基地达到40个。

 (十)与境外高校的深度合作

 加强教师海外培训、人才引进,开展国际交换生和国际交流项目。同时探索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相关专业的办学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落实以评促建,教学工作上新台阶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促进专业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业结构布局符合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明确,课程体系科学合理。通过加强“三基本”的建设,力争顺利通过本次评估,使我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科学规划,分层分级建设

 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按照“省级重点专业、校级重点专业、新设专业、传统专业”四个层级开展分类建设。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区别投入、多元发展的原则,积极寻求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发展途径。积极开展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每个专业形成1~2个具有自身特色发展方向,彰显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完善校、院和专业三级管理模式,规范遴选、立项、建设、监督、检查、验收等管理环节,落实好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各项建设目标和任务。

 (三)加快“内培外引”,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制定专职教师的培养计划,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新办专业紧缺师资优先培训、引进。重视和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专题研究专业教学,及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十三五”期间,通过有计划下企业锻炼、培训,逐步使50%以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

 通过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课程由企业导师担任的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使每个专业都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军,“双师”素质教师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努力提高中青年专业带头人的教学、科研水平,有计划地培养省级教学名师。

 (四)准确专业定位,办出专业特色

 各专业结合我校办学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规划和定位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同时,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结合学校生源实际、办学条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和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本专业在同类院校相同专业中的特色,加强品牌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中心和优秀教材建设,提高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五)突出应用性,加快特色培养

 积极开展“核心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铺开,建立满足岗位需求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思路。实行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接轨,所有专业全部实行“双证制”。

 (六)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3+1”、“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融入式”的校企(地)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双学位、主辅修制、双证书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成立以专业教学团队,行业技术骨干和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专业与职业结合更加紧密,专业与市场需求更加吻合。

 (七)加强“三实”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我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和建设力度,到2020年建成与学校发展规模、办学层次、专业和学科建设相匹配,能基本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功能与层次比较齐全的各类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为专业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整合与特色培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等方式,共建共享实验室。采取依托、联合、共享等方式,建设一批多功能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发展成为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把毕业设计(论文)做到社会组织和企事业之中去,提高设计(论文)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抓实教材建设

 切实抓好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的选用、编写管理制度,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保证的优秀教材。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资助教师编写校内特色教材,尽快将本专业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

 (九)拓展第二课堂

 增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部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水准。根据本校的育人理念、校园文化特色规划属于自己独特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制定整体计划,引导、鼓励、“强制”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机制;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提升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水平和层次的主要手段之一,学校出台相关的鼓励和引导政策,增强教师参与和指导的积极性。

 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学科竞赛;提炼一些校级学科竞赛项目;倡导院部开展专业性强的学科竞赛。

 (十)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建立科学、长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在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规范管理、监控运行、信息反馈等方面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大学制度和本校特色要求的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实行管理重心下移,积完善学校领导、监评中心、院部、专业及学生等各层级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形成多层次、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格局。

 (十一)完善内部相关制度

 1.完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

 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导,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推进学科专业的健康发展;重视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论证与监督,细化学科专业建设任务,严格实施学科专业的规划、申请、论证、增补、撤销工作;实施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学校、系(部)、教研室学科专业建设职责,落实学科专业负责人制度,确保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实行学科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范和评估体系,联合企事业单位有关专家,对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招生、专业建设投入的重要依据。

 2.完善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现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应保证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学校应积极拓展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提高资金投入的绩效。要确保各专业建设和重点建设学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力争获得地方财政的支持,通过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自我造血功能。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加强项目审计,过程管理,注重效益。

 3.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建设工程。高度重视高职称、高学历等骨干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注重学科与学术上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落实师资队伍培养的各项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要创造有利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成才环境,使之尽快成长,肩负起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任。

 4.落实工作责任制

 落实《威斯尼斯人wns2299cn官网版课程负责人制度》,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遴选和引进合适教师承担专门课程的教学与建设任务。通过将教师与课程的绑定,将对应课程变为负责教师“责任田”,促使每名教师能认领到最合适的教学责任田,精耕细作,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积极推广“情境体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符合应用型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抓好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打造品牌课程,向课程要质量,向教学要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十二)加快基础建设步伐

 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资源建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实验实践条件建设。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为依托,加大与其相配套的实验实践条件建设力度,提升实验室层次,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数量适度、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层次较高,集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为一体的实验实践平台体系。优化结构,丰富图书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提升功能,拓展应用。搞好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建成高容量的数据中心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构建能够为产学研提供有力支撑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实现教学、科研、管理过程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