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动态

内涵发展是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

来源:fgb浏览量:1141发布时间:2016-04-29

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不可简单套用公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 办学条件建设仍然是民办高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内涵发展必须突出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

经过十多年的扩招,高等教育市场已经凸显供大于求的状态。伴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人才需求的形势、样态与规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涵发展成为众多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具有不同的体制机制,也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之中,因此,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不可简单套用公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民办高校内涵发展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把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由过去较为关注外部发展环境和政府政策,争取自身权益和办学自主权,向认真重视教学基本建设、加强内部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效益上转变。

加强顶层设计,凝神聚力打造应用型高校    

对于民办本科高校而言,首先需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进一步明确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本科教育已由培养各个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向培养社会需要的普通合格劳动者转变。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要充分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等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社会需要,高校要始终着眼教育的职业导向,把有利于学生就业作为教育的“牵引绳”。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定位于应用型,也需要进一步明晰应用型高校的基本特征。应用型是相对于研究型、学术型高校而言,但两者并非对立。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用型不能没有学术性和研究性,缺少了追求高深学问的指向和探求真理的职能,丧失了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就不能定位于高等教育,就不能称之为“大学”。应用型与复合型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复合型强调的是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体现现代科技与现代产业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任何知识、技能的应用,都必然置身于多领域交叉的复杂现实情境,面对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现实问题,必然涉及和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可以说,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基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是众多民办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对接市场需求,坚持不懈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造

办学条件建设仍然是民办高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其中,专业建设是民办高校建设发展的基石,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顶梁柱。首先要统筹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坚持倾听市场声音,从市场人才需求中获取信息,设计和培育新专业。同时,要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专业结构及其支撑与互补、专业规模及其适度与发展问题,从专业群落和专业生态的视角规划、建设各个专业。要强化资源集约观念,使师资、设备等实现资源共享,尽量减少闲置和浪费,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其次,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造要一并进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市场前景黯淡、需求不畅的专业,勇于自我断尾。对人才能力素质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积极改造,通过创新培养规格、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培养模式等途径,尤其是通过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应用型改造,实现专业调整。再次,要注重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培育。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必须从专业做起,积累专业优势,整合专业资源,凝聚专业特色,进而打造、形成特色专业。特色既是一个积淀和凝练的过程,也是一个设计和培育的过程,专业特色培育和特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比较分析,总结经验,同时还要强化主动意识和前瞻性。

把握发展关键,时时刻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大学发展的根基在于教师的发展。民办高校在教师选聘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内涵发展背景下,更需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摆上重要日程。要舍得投入,把引进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作为重要工作。民办高校是借助、整合社会资源的产物,今后仍然要开放式办学,开放式选人,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人才。人才引进要搭好平台,提供舞台,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引进一个,先通过兼职、合作等方式加强联系和沟通,相互了解和熟悉,实现人才引进的软着陆,稳扎根。要创新人才使用模式,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用对地方,用其长处,人尽其才,发挥效能。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要在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各个方面加强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和选拔任用。要着眼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知能结构改造,逐步形成合理梯队和“双师型”结构。要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为学校发展增添动力。科研工作要坚持面向社会需求,以应用研究为主,着眼实用性和实效性,与学校的应用型定位相互契合、相互促进。要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努力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搭建施展的舞台和发展进步的空间,鼓励教师发挥个性,各显其长,使每个教师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逐步建立健全人才考评机制,形成积极、长效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让有能力、有水平、有成果、有贡献的人才得到应有回报,增强教师队伍的工作胜任力,提高学校发展的凝聚向心力。

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与管理

只有树立正确质量观念和科学质量标准,才能真正把好质量关。首先,要改进高等教育教学观,重新认知、定位教与学关系,尤其是改造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改变课程教学“讲授为主”、学业成绩“考试为主”的灌输教育、应试教育模式,重新确立教师的职责定位,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推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从“动脑学习”向“动手学习”、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从“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的转变。要不断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空间,促进教学实施的灵活多样,落实因材施教原则,为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和动手实践创造条件,探索和建构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践和个性发展的组织体系、资源支撑、途径方法和激励机制。其次,探索、建立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统领质量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应用型大学建设不能套用研究型大学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沿用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质量标准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指针和方向标,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具体化,贯彻到教育教学运行中去。第三,质量建设要针对问题,真抓实做,不断改进。要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对照应用型人才要求,认真审视和反思学校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设计上、在课程设置和体系结构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在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上存在哪些问题?在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存在哪些不足?教学检查和教学研究就是要发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置身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要积极引进和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不断促进日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努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管理。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内涵发展必须突出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学文化作为软实力,本身即内涵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既是引领内涵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内涵发展的关键指标。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育人场所,其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课程和课堂上,更在于其各类组织活动和组织文化所提供的隐性课程和默化教育。大学文化不等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只是大学文化具体表现和外在形态。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是铸就大学之魂。大学文化关涉大学的价值理解、职能定位和精神追求,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大学和大学发展灌注思想性。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理念,大学理念体现大学发展目标和坚守原则。大学不仅要有科学、技术和知识,更要拥有思想、理念和文化自觉。就普遍意义而言,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弘扬科学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型塑大学之风。风气既存在又无形,而正因其无形而弥漫,渗透进入组织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和熏陶着人,并在这种熏染中逐步形成不同于他者的独特气质、风格和品位。大学组织的职能和特性就是以学为本,在现代意义的“学习型组织”观点提出之前,大学就已经存在,就是典型意义的学习型组织。大学之“大”,在于以追求高深学问为使命,大学之“学”在于人人以“学”为本,终身以学为业,以高深学问、高雅文化、高贵气质引领社会文化和时代风气。民办高校在学风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上任重道远,但不可等待观望。大学文化建设的归宿在于践行育人为本。在文化建设和风气育人的意义上,高校中的每一个人,既是育人者,也是被育者。高校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有这种育人的观念和意识,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以师为要的观念,充分尊重师生权利,积极维护师生利益。牢固树立以教学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更多更好地培育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合格人才。大学文化建设的机理在于变外在制度为内在规矩,外在约束为内在自觉,从而实现无为而治,不管而管的境界,实现人人自治、自管、自觉、自为。民办高校要积极培育学术氛围,倡导学术为上、创新至上的观念,让学术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让精神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制高点,让高雅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培育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民办高校必须着眼社会需要寻找细分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规格,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要坚持提高质量和打造特色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一要深入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地产业发展与升级为基本目标,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基石,面向新兴产业与行业,研究专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关系变化,在专业改造更新、专业整合创新中探索新路。二要注重同业竞争态势研究。深入研究自身发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展模式的共性与个性、发展目标的需要与可能;认真研究同行,尤其是相同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状况及其优劣势;辨识与竞争者的区别和各自优劣,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建立竞争性策略和可能的发展极,可能的竞争区。三要加强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与发展趋势的预判,逐步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差异化发展体现在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差异化,并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人才规格的差异化上。民办高校必须在高等教育纵横交错体系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位置、地位和价值。民办高校难以在学术建设上“冒尖”,但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扎根”;难以挤入学科专业建设的“主道”,但应不断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的“旷野”, 着眼细分市场、边缘学科、新兴专业,在适合自己的处女地上不断耕耘、拓荒,从而与传统大学形成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态势。  

差异是特色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没有特色,但差异不等于特色。特色的基础是异,与众不同;关键是优,脱颖而出。特色发展就是做自己,需要深刻的理性自觉,在对办学积累和自身优势自觉自信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不断将自己的优势、特点做大做强。

来源:王和强 李文国 王玉兰 《中国高等教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