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这三大任务的交集是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行业高校及新建本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高校转型是首要任务,也是必然趋势。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作为2004年成立的地方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独立学院转设评估,现已经成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下,学校积极面向市场,主动遵循国家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建议,全校上下在学校转型发展方面共同行动,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予以认识并付诸实践,开展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尝试。
转变办学思路,统一转型思想认识
对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2014年年初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教职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理解、不认同的心态。转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中也存在着不愿意或者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校长王典洪坚定地表示:“开展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全体教职员工要以革命般的精神完成这次转型工作,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对创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定位自信、发展自信和前景自信,增强行动自觉性。”学校从2014年3月起通过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决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误区和观念障碍。
理论学习统思想
为引导全体教职工更好地了解国家转型政策,学校召开全校干部和教职工大会,学习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全面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教师张成认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才培养结构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此同时,行业企业也加大了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转型是社会转型倒逼所致,不改革一些陈旧观念,学校很容易被边缘化。”
调查研究找差距
为了解兄弟学校做法,借鉴同行先进有益的经验,学校组织了四个调研小组分别到重庆、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十几所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高校学习调研。学校教务处副处长胡晶晶说,浙江之行感受颇深,几所兄弟学院很早就开始了有关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这些学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他们是真正做到了“教练一体”,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思想讨论明思路
为使学校转型发展的工作为全体师生所知晓,学校至上而下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座谈会、讨论会,邀请学生骨干、教研室主任、中层干部参加各种层级的讨论会,征求师生对学校转型发展的意见。同时学校利用10周年校庆之际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召开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论坛,利用2014年暑假之际邀请学校投资方——北方国际大学联盟所属13所高校中层干部来校剖析和探讨学校在转型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这样的讨论方式很好”,教师胡晓峰感慨地说:“把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解剖,学校在转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被这些同行赤裸裸地指出来了,作为学校一员感觉面子上不好受,但是要想走好转型这一条路,这样的做法行之有效。”
集中培训开眼界
为使学校教职工明晰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进一步认清当前的教育局势,学校组织全体教研室主任和中层干部到厦门大学集中培训。同时利用每年一次的暑期教职工培训,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转型、变革、实践”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和研讨,并邀请国家教育部门专家、相关兄弟学校领导来校介绍转型发展相关政策与经验。这样的专家学者发言让参会教师们感受深刻。教师黄英激动地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学校碰到了在改革实务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传统思想的阻力。这些专家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使我加深了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认识,对于做好日后的教学充满了信心。”
转变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社会合作
湖北省政府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民办普通高校与企业、院所、地方政府开展合作,探索校企、校所、校地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机制。”
探索机制,深化产教融合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关于转型发展的要求,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主动转变,建立了两套机制:一是建立了行业对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合作共赢的产教融合机制,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顺利展开。二是建立了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学校积极加强校企、校地、校政合作,一方面在专业集群聘请企(行)业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探索产教一体化管理方式,与相关企(行)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设置、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二是通过建设咸宁校区产业园、江夏校区珠宝创意产业园来“引企入校”。三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企业职工培训与学生实训共用的基地来“移校入企”。四是政行企校联手开展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所和武汉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的优势,为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
开放办学,助推校企合作
为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学校理顺工作机制与流程,制定了《校外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流程》《实习协议模板》等文件,保障校企合作的规范开展与有效实施。2014年,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初见成效,新增实质性校企合作单位50余家,进入合作单位实习的毕业生达1000余人,占毕业生总人数25%。学校先后与武汉高德红外有限公司、武汉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美颂雅庭装饰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订单班。武汉美颂雅庭装饰集团董事长余涛表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与装饰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探索合作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平台共享、人才交流等,促进双方的科技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学生是校企合作最大的受益者。目前,正在武汉高德红外校企合作订单班进行实习的2011级数控专业学生徐春雨感觉很兴奋,他在高德公司的制造中心—中试部实习,负责高德公司一个军工产品的自动化软件程序测试,吃住都在公司,每天上下班都要打卡,日常作息都按照军事化管理的方式进行,工作节奏很快,压力很大,但是他认为这种工作模式让他很适应。“在学校你接触不到这些东西,感受不到这么大的压力”,他笑着说:“在这里学东西很快,校企合作订单班实习淘汰制,干得不好就有可能离开,我和我的同学都希望留在这里多学习一些东西,所以大家都很努力。”据武汉高德红外公司高德学院副院长郭威反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实习生考核优秀率达40%,合格率达90%以上。“这些学生都在工作岗位上发展良好,生活愉快,有些已经开始带新人。”郭威表示。
利他共赢,强化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如对口支援西藏那曲职业技术学校,与湖北省地市中学共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校企合作单位开展企业咨询与管理培训,为企业内涵发展做好服务,同时,全校学生全员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常年坚持为社会服务,多次荣获各级政府表彰,在转型后,志愿服务更是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进一步锻炼了师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去践行了志愿者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为适应市场对高校培养人才需求的变化,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结合自身实际,邀请相关企(行)业单位负责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共育、校企共赢”,使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学校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高度契合,在七方面进行了着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转型发展规划
2014年9月,学校投资方——北方国际大学联盟设立2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工作,战略规划以专项课题形式进行,围绕《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转型发展规划研究与实践》《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对外合作与社会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等八个课题展开,举全联盟高校之力进行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这一举措就是要让学校各个单位动起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董事长张南红坦言:“我们现在转型是在摸石头过河,但是这种做法不是盲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校情国情科学实施。”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集群
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学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等传统专业的改造,积极向特色化发展;重点打造专业集群,构建和重点发展地学类、珠宝类、航空类专业集群,在资金投入、招生指标、教师引进、新专业申报、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向专业集群倾斜,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有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计划到2016年使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达到50%以上;建立了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通过以上举措,学校形成了“地质、珠宝、航空”为特色,以工为主,以经、管为支撑,与行业、企业充分对接的专业格局。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都作为主体进行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状况,实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学校根据企业和岗位需求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如“2+1+1”、“3+1”、“订单式”等模式,实现专业集群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为了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坚持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拥有就业及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启动了“楚天学者”岗位申报工作,2016年学校将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搭建“应用技术本科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立交桥。
人才培养方案是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核心内容,学校在遵循普通本科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深化“双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特点(如下图):
学校副校长程新文表示:“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原则。改变传统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通识课—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的课程设计思路,采用逆向设计方法进行课程的设计,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核心和通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设计专业核心能力课和专业通用能力课以及相应实践训练环节,同时建立了职业资格证和课程学分互换机制,这在民办高校中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动手能力培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通过自建、企业共建、捐赠、政府支持等多途径进行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大基础性、专业性和实战性三大类实训基地的建设。2015年,学校拟投资2600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重点建设珠宝国家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咸宁校区产业园,引企入校,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实习实训基地,从而形成“双园融合”的产学融合模式(双园指校园和校内产业园);在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共建设5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更好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武汉艾威圣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公司,每天机器的轰鸣声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观看,该公司总经理吴斌兴奋地说道:“我们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合同,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宽阔的场地,我们的12台全新机械制造设备进驻了校园实训基地,不但能为公司进行订单生产,还能给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我们的工程师手把手教他们,他们的操作技能提高很快,这也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改革教师聘任制度、绩效考核办法、薪酬制度、职称评聘办法等,重点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二是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合理规划配置师资队伍的结构、层次,大力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四是以院校自我培训、校企合作培训、交流与共享型培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继续实施“青年基金”计划、“名师导航”计划、“企业共建”计划。学校每年将选送10%的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获取专业技能证书。
2015年,学校从报名的70余名教师中,遴选了22人参加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陈宇是首批被派驻企业挂职的教师,她目前在武汉诚迈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研发部挂职,每天早上要开晨会,下午要开总结会,晚上加班是常态。“很多项目研发工作不熟悉,不得不放下教师的架子去请教”,陈宇笑称:“以往针对学生教学主要是讲基本知识点,通过这次进企业工作,我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更新了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收获很大。”
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2015年2月29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黄娟正在家中认真学习《女子礼仪》视频课程,一边观看一边认真做笔记。原来,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努力掌握教育新技术,2015年2月13日至3月10日期间,学校教务处提供20门慕课课程供全体教职工学习,同时还硬性规定,全体教职工须在这20门课程中至少学习完1门课程并进行课程考试。“课程非常实用,学习后很有收获,”黄娟说:“刚开始觉得是一份附加任务,但学习后发现很实用,现在慕课教学是一种教育新趋势,作为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这只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的一个事实是: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真正与市场接轨,学校制定了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建设规划,以校企、校校合作为主要途径,全方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比如通识课在新培养方案学时要求下,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适合网上学习的课程试点进行了慕课学习。学校2014级会计学专业学生周蓓蓓,在2015年上学期完成了一门慕课,顺利拿到了相应的公共选修课学分。她表示:“课余喜欢在寝室玩网络游戏,还不如再学点东西。这学期开的慕课很丰富,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己玩网络游戏的频率。”
全过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开设了非专业能力培养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综合素质教育课等系列必修课程,而且将这些课程贯穿全年。2014年年底,学校将感恩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课程教育体系,2015年寒假,学校给全校3000多名新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算一笔“亲情账”,即让他们计算从出生一直到读大学共18年时间花费了父母多少钱。这一事件立即引起省内外媒体高度关注,湖北经视、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媒体纷纷在教育版头条第一时间报道,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网等也纷纷报道并刊发评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更是制作了一个五分半钟的专题报道,一时间亲情账单主题活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大家在观看新闻后纷纷感叹,这场感恩教育活动开展的及时有效。很多学生在算完亲情账之后感触良多,为回报父母,他们也拿出了一些实际行动。比如一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核算完账单后悄悄地录了一段视频发给爸爸妈妈,大胆说出“我爱你们”。2014级测绘工程专业学生陈伟算完账单下午就出门了,他瞒着父母在一家快餐店找了份兼职,干到腊月三十,他下班时为父母挑选了一件礼物。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014年,学校加大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硬件条件建设投入,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有50余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孵化器。在SYB创业培训项目上,学校培训毕业生达526人,培训质量得到了省市区三级人社部门的一致认可。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俱乐部,18人在SYB培训师的指导下成功创业,获批1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启动了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近100个团队,300余学生参与;完成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为后续的创业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朱久虎在校期间摆过地摊,做过兼职,卖过U盘,卖过苹果,做过旅游代理,带过兼职团队,他刚开始接触物流行业时,很多业务不熟悉,缺乏管理经验,经常出现弄丢货物等情况,一个星期就要被罚一千多元。学校得知他的创业经历后,不仅免费帮他在校园安排场地开展创业实践,而且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对他的创业过程进行指导,比如指导他如何经营电子商务,如何申请政府创业基金,如何组建创业团队等等。经过三年的实践,他现在已是两家快递超市的老板,年营业额近200万元。回想起学校给与的帮助,他深情地表示:“我创业不理想时曾多次想放弃,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在支持我、帮助我,使我能够坚持下来,现在我意识到:不仅要自己赚钱,还要帮助一些经济有困难的同学。”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作为湖北省首批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过去的一年中,在湖北省教育部门领导和支持下,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学校将坚定不移走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道路,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发展内涵,成功转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