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研究

对话孟庆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

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量:1091发布时间:2014-01-06

——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孟庆国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推动下,2013年6月28日,35所以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立地方高校研究中心。近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为此,记者采访了课题负责人、联盟理事长孟庆国教授。
  记者:您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迫切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孟庆国:主要是我国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情况。以2013年为例,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而各地的调查显示,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制度性根源则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地方高校发展还存在哪些体制机制障碍?
  孟庆国: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失调,不能很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就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资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5.8%,是三类高校中最低的,特别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最多,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目前陷入发展困境,呈现出以下矛盾:以学术标准为主的学校评估制度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的矛盾;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按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的矛盾;高考招生、分层录取的入学制度与扩大招收有技术技能基础的学生和发展职业继续教育的矛盾;教育内部自成一体相对封闭的治理结构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行业企业直接参与治理的矛盾;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部运行机制与以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的矛盾。
  记者: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孟庆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从现实角度看,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这些外部关系的失调,而这种外部关系的失调将直接波及并作用于高等教育内部,要求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变革。
  记者:您认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在哪里?
  孟庆国:调整的切入点首先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面对困境,地方高等学校如何转型发展?基本思路是:根据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布局以及地方院校发展的基础,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
  中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低技术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业减少,高附加值产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
  记者:联盟不少高校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有很多合作,您认为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变革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有哪些借鉴意义?
  孟庆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数量在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占绝大部分。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基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的传统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平行并逐渐贯通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
  本世纪的金融危机重挫各国的虚拟经济,而以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荷兰、芬兰、奥地利等国家则应对自如,其背后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大学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对实体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76年,应用技术大学依据德国高等教育法得以确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占据德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双元”结构,高等学校总数为421所,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德国高校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三级学位体制,应用技术大学拥有与综合性大学同等效力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记者:联盟作为地方高校的代表,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哪些政策建议?
  孟庆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创新实践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无一不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的。因此,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是单项改革措施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必须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标准,推动转型高校的实质性改革创新。
  一是确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二是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四是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五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六是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七是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国际合作;八是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