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课堂】古今“故事汇”,让课堂趣味横生——公共基础课部艾萍老师的课堂小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06浏览次数:2436




(听课学生:何雨 摄影:张扬)3月16日8:10,我走进综合楼307教室,便听见流利的英语对话声从讲台传来,教室中已坐了大半同学,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大屏幕上,抬头只见讲台上站着一位身着黑色大衣,剪了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的女老师,正在紧张地为上课做准备。今天,我和16级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一起听艾萍老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图为艾萍老师正在授课

没多久,上课铃声响起,艾萍老师关掉刚才的电影,说道:“这部电影就是1988年获得60届奥斯卡金像奖九项大奖的《末代皇帝》,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大家可利用空余时间观看,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展示近代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共和的。我们知道是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可中国封建王朝历经更迭,为什么偏偏是1840年封建专制才逐步瓦解呢?这就要去了解鸦片战争前的国内与国际社会。”艾萍老师通过电影带着同学们轻松地进入了课程内容。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经济上依然是自给自足,政治则是大一统下的集权制,”艾萍老师缓缓开讲,“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制度的压制,大家熟知的祥林嫂就是伦理等级制度下的受害者。”“那么是不是权力拥有者就免受其害了呢?也不尽然。”艾老师紧接着说,“我们来看看道光皇帝,他有一次想吃面食片儿汤,内务府就算了一笔账,如果想吃到皇宫自己做的片儿汤就得花上万两银子。道光一向节俭,听了忙摆手,随后就要内务府去买可也无果。道光皇帝最终也没吃成这市面上只值40文钱的片儿汤。大家想想,这样简单的愿望,皇帝却难以实现。” 艾老师感慨地说,“在那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活在专制的桎梏中,权力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也不例外。”

讲到文化专制,艾萍老师讲了顺治时期卧碑的故事。“之所以叫卧碑呢,是因为这块碑不是竖立的,而是横卧在地的,碑上有一条就是‘不许生员上书言事,生员不许立盟、结社……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一旦违反规定,就有可能被砍头,如卧碑一样倒在地上。”艾萍老师侃侃道来,同学们抬着头饶有趣味地听着。

随后艾萍老师又讲到清朝的外交情况。“东北是满清龙兴之地,是禁止汉人踏足的,因此东北边防十分薄弱,以致后来谁乘虚而入呢?”艾老师不时抛出问题。“日本,嗯……不对,是俄国!”大家答道。“对。”艾萍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清朝的封禁导致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蚕食东北创造了条件。而当时沿海地区则实行海禁政策,三度颁布禁海令‘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艾萍老师补充道。

作为对比,艾萍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了纪录片《贸易战争》中的片段,讲述英国在逐渐强大后,开始在全球推动自由贸易。“我们需要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在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去认识与了解近代中国,进而找到未来的方向。如果仅仅抓住一个时间点,那样可能会陷入一个死胡同。”听了艾萍老师的话,同学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的时间已经能精确到秒了,同学们能告诉我当时中国是什么单位吗?”艾萍老师微笑着走下讲台问。“时辰。”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对,那么当时的人用什么工具来计时?”艾老师接着问道。“日晷…沙漏…打更…”。大家纷纷说出想到的答案。“是的,可日头文化还在帮咱计时,普通人家只能看看日出和月升了,因此只能粗略计时。我们知道英国人约会很准时,而我们中国人在守时方面口碑不太好,被认为没有时间观念。”“其实工业化不仅影响生产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随着中国工业化、精密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人也会越来越守时,咱不可妄自菲薄。”听了艾萍老师的话后,同学们哈哈大笑。

课堂最后艾萍老师介绍了亚当·斯密和他的自由贸易理论。“英国在经济迅速发展且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需要到世界各地去拓宽市场,也因此有了鸦片战争,而亚当·斯密则认为,平等竞争的自由贸易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关注昨天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艾萍老师边讲边问道。正当同学们疑惑不解时,艾萍老师紧接着说,“当记者问及全球化贸易关系时,李克强总理回答‘中国始终坚持一贯的立场,那就是维护经济全球化,支持自由贸易,我们就是要打造开放的高地、投资的热土,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谈历史的同时,艾萍老师不忘让同学们通过历史来认识现实社会和所生活的时代。

“艾萍老师会讲很多历史典故,这些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我们对知识的印象也更深刻了,不仅如此,她还经常结合课堂给我们推荐课外拓展的电影和书籍。”课后,16级电子商务专业的朱焕晶同学说道。

教师微语: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相信在每个学生心灵深处都有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自己也一定能够在其中有所为,将它们唤醒和激活。只要能够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就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肯定。期望我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坚守内心的信念,追求智慧和快乐,探索历史和人生。

——公共基础课部教师  艾萍

 

 

专家微评:

艾萍老师通过“故事汇”的形式,使学生能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最终达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目的。整堂课布局紧凑,气氛轻松幽默,听这样一节课实在是一种享受!

——公共基础课部主任 吴珊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